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企业 公司 项目 同比增长 政策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穿越千年文脉回响 博物馆里邂逅古人读书声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还原的女子中学教学场景。 (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卜天寿写本《论语・郑玄注》文物影像资料。(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畅彤)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中国人历来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自典籍初成至今,读书既是增长见识的途径,更是修身养性、明理笃志的必经之路。那么,古代人读书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场景?4月19日,我们走进博物馆,在与书有关的文物展品中,为大家打开古人的开卷路。

1300多年前新疆少年读《论语》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二楼展厅,有一件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的影印图片,1000多年前的新疆少年也在学习《论语》?

讲解员介绍,1969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63号墓葬的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玄注》,即享有盛名的卜天寿写本。

凝视写本内容,书写工整,字里行间透露出稚嫩的气息。写本最后有抄写者的姓名、籍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

文字表明,该写本为12岁的学生卜天寿抄写,抄写时间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也就是公元710年,抄写地点是“高昌”,即现在的吐鲁番。“义学生卜天寿”,“义学”指唐代民间的私塾,表明卜天寿上的是当地的私学。

这说明在13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就有供适龄青少年上学的私立学校,《论语》是学习课本之一。

更有趣的是,这位12岁的学生还写下了一首有错别字、充满童趣的绝句,诗云:“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现存于吐鲁番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文物的故事还通过戏剧形式登上了舞台。

2024年5月,由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打造的儿童剧《唐童》在乌鲁木齐剧院首演,透过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讲述一个故事。

剧中卜天寿扮演者,市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甄珠说,儿童剧《唐童》以真实文物为故事蓝本,希望让更多新疆少年儿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有研究者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据介绍,《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是1965年1月10日在吐鲁番安乐古城南距苏公塔1公里一座佛塔遗址的陶瓮中发现的,瓮外有铁镞木箭20余支,瓮内有桦树皮汉字文书、梵文贝叶两片和回鹘文字木简25枚及其他文物。

有关部门对其纸张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测定这本《三国志》的抄写年代约为三国至东晋年间(公元265―420年间),而陈寿的《三国志》写于西晋年间(公元3世纪末叶)。从中不难看出,在魏晋时期各地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三国志》成书后如此迅速地在新疆出现手抄本,可见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今人的想象。

《西厢记》的丝路记忆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二楼还展出有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手抄本影印资料。

讲解员介绍,1986年9月,且末县一牧民在一处名为苏伯斯坎的古遗址上无意中发现一些破旧纸片,包括27件书信、呈状、名录、布告等,一批元代初期的文书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当中就包括《西厢记》手抄本残页。研究人员根据遗址出土的守边将士们书写的家书分析,《西厢记》可能是他们平时阅读所用。

漫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一百多年前乌鲁木齐老街上的书摊、女子中学教室里琅琅书声、毛泽东所著《新民主主义论》《妇女社会科学常识读本》等还原场景与文献资料,让我们感受到从古至今在新疆的琅琅书声从未间断,令人倍感图书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

在市图书馆四楼《家园记忆》展中,展出有一系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连环画图书。今年77岁的市民吕亮程参观后感慨地说:“文物展品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讲述历史故事,让大家汲取精神力量的‘甘泉’。我们中华儿女爱书,崇尚读书,我们小时候在书摊读书,现在有各种图书馆,年轻人一定要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相关文章

定了!4月19日举办!

2025-04-13 1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