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8:40:00
燕赵大地,古郡威州,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与农耕文明的土地,正以研学旅行为支点,撬动新时代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河北省劳动教育试点县,威县教育局立足县域实际,将课堂延伸至广袤天地,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感知自然韵律、传承文化根脉、体验劳动价值,构建起五育融合的立体育人格局。这一实践既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生动作答,更是县域教育破局突围的创新样本。
研学旅行:解码五育融合的时代密钥。当教育的目光超越教室围墙,研学旅行便成为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威县迅速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行动方案:在义和团纪念馆,学生通过场景复原触摸历史,让爱国主义从概念化作情感共鸣;在根力多生物科技园区,田间地头的微生物实验让课本中的生物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这种“沉浸式”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每一次对话中。
破解县域教育困局是威县推进研学旅行的现实动因。在这片农业大地上,63%的农村学校曾面临实践资源匮乏的窘境,劳动教育基地覆盖率不足40%。研学旅行的开展将君乐宝乳业的生产线变成流动课堂,让黄河故道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当农村孩子在智慧大棚亲手栽种无土蔬菜,当县城学生在梨园屯镇用梨汁创作水墨画,教育公平的阳光透过“行走的课堂”洒向每一个角落。
五育共生:“行走课堂”的实践图谱。红色资源是威县得天独厚的育人富矿。一条“红动威县”研学线路串联起草楼村“冀南红都”旧址、固献镇义和拳议事厅、一一四烈士陵园。当学生身着粗布衣裳推动独轮车,稚嫩的声音重现义和团的抗敌宣言时,红色基因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图腾。
黄河故道为智育拓展了空间。在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的鸟类观测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知识绘制种群变化曲线,实现了跨学科能力的综合提升;非遗传承与体育锻炼巧妙融合。梅花拳的“五势头”步法训练,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让传统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在焕发新生机的同时为体育注入了活力;乡土美学的激活让美育回归生活本真。梨园屯镇的“梨花授粉水墨画”课程将农事活动转化为艺术创作,这种“乡村手工+美育”的样态打破了美术馆的围墙,让学生在触摸乡土过程中培育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科技+”劳动教育模式。“金鸡扶贫项目”的鸡蛋分级包装流程成为质量管控的实践课堂,让劳动教育告别了简单的体力付出,兼具技术含量与情感温度的双重体验。
系统建构: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优质基地是研学旅行的载体。威县构建起“省—市—县”三级基地网络。值得关注的是,威县与内丘邢白瓷体验馆、邯郸方特国色春秋科技园开展跨区域协作,让学生研学版图拓展至更广阔的天地。
精品课程是研学旅行的关键。威县推行“一基地一课程”的研发模式:红色基地侧重“精神谱系”的解码,生态基地聚焦“科学思维”的培养,非遗基地突出“文化基因”的传承。其中,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如在湿地研学中设置“鸟类种群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研任务,引导学生体验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的完整流程。这种任务驱动式课程告别了“走马观花”,转向深度的探究性学习。
安全机制是研学旅行的底线保障。威县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县政府统筹公安、交通等部门成立专项小组,为研学旅行筑牢安全屏障;与专业研学机构合作开发课程、培训导师,确保教育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从行程规划到应急处置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让“行走的课堂”井然有序。
评价体系是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尺。威县推行“过程性+成果性”的多元评价:通过《研学手册》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等过程性指标,以调研报告、手工作品等成果性展示衡量成长轨迹;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提升等维度进行动态评估;开展研学征文、成果展览等活动,让评价成为激励成长的契机,而非简单的分数判定。
家校社协同是研学旅行的动力源泉。威县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家长志愿者化身“文化讲解员”,非遗传承人、农技专家等社会力量加入研学导师团队,“家长课堂”借助新媒体普及研学理念,让家庭教育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成长”。多元合力让研学旅行突破了学校教育的单兵突进,形成全社会共育新人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河北省威县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4版
作者:张延峰
2025-07-16 08:40:00
2025-07-13 11:35:00
2025-07-12 13:23:00
2025-07-06 14:44:00
2025-07-02 22:19: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国台办:赖清德所谓“团结十讲”是错漏百出的“台独”歪理邪说大杂烩
2025-07-16
科技、文化和低碳三轮驱动,从谷雨首份ESG报告看美妆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