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3:39: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一起多名女生欺凌同校学生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地联合调查组迅速回应,对9名实施欺凌的学生送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并对涉事校长、副校长及班主任等4人予以停职处理。该处置举措不仅明确传递出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更以切实问责和矫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回应了公众长期以来的担忧与呼声。值得点赞,更值得深思。
校园欺凌何以成为顽疾?纵观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从言语侮辱、关系排挤、身体暴力到网络攻击,形式不断翻新,危害日益加剧。其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
制度层面,许多学校缺乏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事件处理往往“内部化”“低调化”,甚至为维护所谓声誉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教育层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欺凌行为认知不足,或认为“只是孩子间的打闹”,未能及时识别与制止。社会层面,受“大事化小”传统观念影响,欺凌事件常被淡化处理,司法介入不足,惩戒力度较弱。加之未成年人身份特殊,如何把握教育与惩戒的平衡,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难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欺凌成本过低,施害者未必受到应有警示,受害者则往往陷入沉默与无助,形成恶性循环。
“零容忍”何以必要?在此背景下,苍梧县此次的处置方式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体现了对受害者权益的真正重视。校园欺凌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痕,更是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关系欺凌导致被孤立,言语欺凌摧残自尊,网络欺凌扩大伤害范围,这些隐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受害者一生。“零容忍”政策通过对施害者的严肃处理,向受害者传递出“社会与你站在一起”的明确信号,为其重建信心提供重要支持。其次,它有助于重塑健康的校园生态。学校应是安全、阳光的成长环境,而非恐惧滋生的场所。唯有对欺凌行为划定清晰红线,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暴力文化的蔓延。此次处理中,不仅学生被送矫治教育,相关校领导及教师也被问责停职,这一举措强化了教育者的管理责任,督促学校将防治欺凌纳入日常工作的核心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守护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校园并非法外之地。数据显示,多数有持续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若未得到有效干预,成年后犯罪率显著高于普通人。依法依规处理校园欺凌,既是对现行法律的贯彻,也是对未来社会风险的预防。它向社会表明:任何年龄都不是暴力的护身符,公平与正义应贯穿于每一个成长阶段。
从“表态”到“治本”还需哪些行动?“零容忍”不能止于单次事件的快速处理,更应推动系统性防治模式的建立。法律与机制建设需先行。应进一步细化校园欺凌的认定标准、处理流程和问责规则,建立涵盖预防、发现、处置与恢复的一体化机制。例如设立简便有效的举报渠道,加强校园监控与巡查,制定清晰的惩戒梯度,包括警告、矫治教育乃至移送司法等措施。教育导向亦须深化。反欺凌教育应纳入学校常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尊重他人、抵制暴力的价值观。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识别与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家长教育同样关键,家庭应成为反欺凌的第一道防线,而非纵容或忽视的源头。多方协作是关键。学校、家庭、社区、司法机构应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反欺凌网络。此次事件中,专门学校的矫治教育措施即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帮助施害学生重回正轨,体现了“惩教结合”的理念。
面对校园欺凌这一全球性难题,广西苍梧县的“零容忍”回应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它告诉我们,只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问责到位,才能打破欺凌循环,还校园以安宁与公正。而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初审:熊一黎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2025-09-10 17:50:00
2025-09-10 13:39:00
2025-09-08 15:32:00
沈阳通报沈师大学生呕吐腹泻事件:学校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
2025-09-07 23:01:00
2025-09-07 09:24: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