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文化 同比增长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物竞赛·项目丨青铜对话壁画 匠心守护文明,西北四省(区)文物修复技能竞赛展千年技艺

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兰州开幕,厚重的金属文物修复和细腻的壁画文物修复比赛各自展现出不同魅力。

青铜器修复,回溯千年历史

上午9时30分,百余名参赛选手纷纷到达各自参赛场地检录后,比赛准时开始。

在金属文物修复项目比赛现场,来自西北四省(区)各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等共20名选手同台竞技,他们要“比”的是,将一个直径约20厘米且多处破损的青铜鼎复制品进行修复。

比赛现场,不时传来参赛选手用微型洁牙机、微型打磨机进行清除硬结物、有害锈的摩擦声,大家用统一提供的如黏剂、陶泥、蜡片、颜料等对青铜鼎进行填补修复和上色。经过上午、下午共七个小时的努力后,本是“缺胳膊少腿还有破洞”的一尊尊残品,被修复完成后摆放在桌上,仿佛置身先秦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化中。

今年38岁的石亮是第一个完赛的选手,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他比较满意自己的作品。“今天参赛感觉和平时工作状态一样,所以就很快做了出来。平时的话,我们还是讲究慢工出细活,希望通过比赛能扩大这个行业的影响力。”

今年32岁的参赛选手周蕊,是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员,她告诉记者:“很激动,很兴奋,能参加这种比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金属组赛事负责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研究馆员田小龙说,“正常情况下,这样大小的青铜器修复可能得一个月,经过赛前演练,虽然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但做到应修尽修后,比赛时间内大家基本能完成。”

金属组裁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霍海峻称,“类似除锈等工作,对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非常重要,能还原历史,比如通过对何尊修复发现尊底‘宅兹中国’四字,将‘中国’二字的历史提前了许多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一堆破铜烂铁活起来。至于评分,我们会从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等方面对大家的作品进行评比。”

壁画修复,再现丝路神韵

不同于金属文物修复比赛现场传出的各种机器声,壁画文物修复比赛现场出奇地安静,这是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专有比赛。

在一间只有9名参赛选手的“考场”内,大家聚精会神地对眼前一块宽近30cm、长近40cm的病害壁画模拟品进行慢刀“手术”:用小毛刷、滴水针管、小铁铲、显微镜,以及配色后的毛笔等工具,让这块已经起甲、破损、泥渍的壁画复制品起死回生。

7小时后,一块块原本破损的壁画栩栩如生,上面的白色神鹿和黑色神马活灵活现,仿佛要跳出画面。

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学蓉是一名大四学生,此次参赛她的目标是做到最好。“很激动,这对我来说是脱离课堂后的第一次壁画修复实操。”

今年45岁、从业22年的乔海是一名来自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老师傅”。他说,“刚开始还是有点紧张,很快就进入状态了。说实话,这场考试的壁画修复要比我们平时的实际工作简单得多。干这一行就得用百分之百的认真度去对待。修复中,如果一块皮不小心掉了,那么它就真没了。”

壁画组赛事负责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善龙表示,“甘肃省内包括莫高窟,可以说是全国壁画文物总面积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着各种病害,需要我们的拯救。这块考试用的试块,基本涵盖了各种壁画病害类型。”

壁画组裁判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文宗说,“壁画修复不是只看结果,而是要观察整个过程,选手们对壁画的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的处理是否标准、全面,包括文字前后记录,我们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比。”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武永明 实习生 吕仁卓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赵鑫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