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同比增长 政策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经济时评:央行“放水”,你怎么看?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今天财经圈最大的事件,是央行祭出了一套分量十足的经济刺激组合拳,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约万亿长期流动性、下调多项政策利率,并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这无疑是向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稳、国内需求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政策层展现出的适度宽松取向和稳增长的决心,必须点赞。

但是,尽管政策的水龙头已经拧开,但水流能否顺畅抵达最需要滋养的田间地头——即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银行是否敢贷、愿贷。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化主体,其放贷行为必然受到风险收益的考量。即便央行通过降准释放了低成本资金,银行的风险偏好若未能实质性改善,它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低风险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或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短期拆借,而非大规模流向风险较高的中小微企业。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和对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担忧,也会约束其信贷扩张的步伐。

其次,企业是不是想借、能借。若市场前景不明朗,终端需求疲软,企业即使面临更低的融资成本,其扩大再生产和增加投资的意愿也可能不足。部分企业可能已背负较高的债务,新增融资能力和意愿均受限。

所以,货币政策不一定要单独用,它需要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起来。在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的同时,财政政策应在减税降费、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承担更积极的角色。产业政策则需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鼓励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金融体制的改革,也要加速推进,畅通传导渠道至关重要。这包括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和传导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模式,并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以缓解银行的后顾之忧。

总之,央行这次送来了及时雨,对于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真正浇灌实体经济的渴,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和增长,更需要的是一场超越货币政策范畴,涉及财政、产业、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工程,核心在于打通梗阻,重塑信心,激活微观主体的内在活力。

相关文章